图片
《道德经》 中有:
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 。”
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过度追求物质与感官享受的危害。
我们常常执着于拥有更多,可细想之下,那些失去的东西,或许本就不属于我们。
人之所以痛苦,往往就是因为执着于“拥有”——拥有财富、拥有爱情、拥有地位。
然而真正的智慧,不是占有,而是驾驭;不是强求,而是顺应。
图片
01
失去的,本就不属于你
《道德经》中说:
“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”
名声与生命,哪个更珍贵?生命与财富,哪个更重要?得到与失去,哪个更痛苦?
老子其实是在提醒我们,过分追逐外物,反而会损害自身。
就像手握流沙,攥得越紧,流失得越快。
庄子在《逍遥游》 中也说:
“物物而不物于物。”
驾驭万物,但要有不被万物驱使的能力。
那些我们以为“失去”的东西,其实从未真正属于我们。
它们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段际遇,来了又走,如同四季更替。
就像东晋的陶渊明,他放弃了官场的功名利禄,那看似失去了富贵荣华、仕途晋升的机会。
但那些官场的虚浮之物本就不是他灵魂所真正归属的。
他回归田园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由。
02
强求的,终将成为枷锁
《道德经》云:
“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”
天下是神圣的存在,不可强行操控,不可固执占有。强行作为的人必败,固执占有的人必失。
然而我们常常陷入“必须得到”的执念:
爱一个人,就希望对方完全属于自己;
追求成功,就认定必须达到某个目标;
积累财富,就误以为金钱能带来永恒的安全感。
但老子告诉我们,越是强求,越会被所求之物束缚。
就像溺水者拼命挣扎,反而沉得更快。
苏轼一生宦海浮沉,多次被贬。
但他并未被求官进阶的欲望困住。
他把被贬的经历当作人生的修行,在黄州,他写下了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的豪迈篇章。
苏轼放下对仕途顺遂的执念,寄情于山水、诗词,不仅在文学上达到了非凡的成就,也在精神上实现了超脱。
我们也应懂得克制欲望,不被所求束缚,才能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保持从容。
03
用物而不为物用
《道德经》提出最高境界:
“善行无辙迹,善言无瑕谪,善数不用筹策,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,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。”
真正的高人,行事不留痕迹,言语无可挑剔,计算无需工具,关闭无需门闩却无人能开,捆绑无需绳索却无人能解。
这也是在揭示了一种“不占有却自在”的智慧:
你可以用金钱改善生活,但别让它支配你的快乐;
你可以享受亲密关系,但别让它成为你的全部依赖;
你可以用权力做正确的事,但别让它腐蚀你的本心。
苏轼在《赤壁赋 》中写道:
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。”
真正的富足,不是占有多少,而是能自由地感受、体验、运用万物。
04
写在最后
《道德经》中还有:
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
水滋养万物,却不占有它们; 它流经山川,却不执着于任何一处。
人生亦当如此:
失去时告诉自己:“它本就不属于我。”
追求时提醒自己:“别被欲望绑架。”
拥有时清醒自知:“我只是暂时使用者。”
愿你我都像水一样活着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中国股票配资网上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